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也可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CT及MRI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或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增生。CT、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疾病分期
(1)发作期:有明显外伤史,腰腿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受限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恢复期:腰腿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
二、必需的检查项目
1.腰椎X线片、腰椎CT或腰椎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沉、凝血功能
(3)c-反应蛋白
(4)心电图
(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6)其他如骨代谢指标、aso、类风湿因子、血脂检查等。
三、中医治疗
(一)自制中成药:
杜仲腰痛丸:主要有杜仲
(二)中药外洗法
作用机理:局部使用中草药熏洗、热熨等可以起到活血祛瘀、疏通经络,又有热疗作用,从而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和组织水肿充血消退。
外洗方:伸筋草20克、透骨草20克、五加皮20克、苏木20克、三棱20克、莪术20克、秦艽20克、红花20克,威灵仙20克,杜仲20克,水煎外用,一日两次。
用水3000ml煎煮沸30分钟,熏洗腰部。洗完后保留药水药渣,可反复煲煮使用,每日熏洗2次,每剂可用2日。
(三)推拿手法治疗
1.“三步脊柱调衡”手法。包括有放松、扳腰法、调理法三大法。
(1).松腰法:有掌根揉按、叠指弹拨、肘点腰骶、肢滚腰臀四式,约需10~15分钟。
⑵.斜搬法:患者侧卧床上,使位于上面的下肢屈髋屈膝90°,位于下面的下肢伸直位。医者一手扶持肩前部,另一手扶持臀部,两手用力,方向相反,力量相等,推拉搬(注意交叉点在患椎上),当遇到阻力时,突然加大推拉力,常听到“咯”的一声。然后患者改另一侧卧,按上述操作方法进行,手法告毕。
包括准备时间在内,约需5分钟左右的时间。
旋转手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小关节错缝,腰肌紧张有纠正和缓解作用。旋转手法的作用机制,是利用躯干的杠杆作用,将腰椎旋转及屈曲,充分发挥旋转牵引力的作用,使韧带松弛紧张,给突出物一挤压力,同时腰椎屈曲,使神经根移位,改变了突出物与受压神经根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减轻或消除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
⑶.调理法:适用于治疗性手法后的调理。手法时用拇指或手掌小鱼际混合施用上述各法,或揉按或滚推,或捏或拉,以调理气血,舒顺肌筋。
以上操作流程全部约需2 0~25分钟。
2. 三部三位九法
(1)准备手法
准备手法的目的,在于让患者放松心情缓解因疼痛而痉挛的肌肉组织,术者应运用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的手法循序渐进,由轻到重,由表及里的不断向深部组织渗透力量。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为下一步治疗阶段做好铺垫。
患者俯卧位,嘱咐患者充分放松。术者立于患侧。
①擦法: 术者单手掌自然放松置于患者腰背部及下肢自上而下擦拭。两侧各做3 次。本手法作用在于使患者局部血液加快,并能逐渐适应术者手法。
②揉法:术者单手用掌根分别置于两侧腰骶部自上而下按揉, 逐渐用力。两侧各做3 次。本手法可温通肾阳,通畅气血。
③推法:术者以两手交叉用掌根自腰部中线自上而下向左右两侧分推。连续3次。本手法可放松腰背肌肉的紧张,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
④滚法:术者用手背掌指关节的突出分别部着于腰骶部自上而下的滚动,逐渐加大力度,每侧各做3 次。本手法有温经通络,荣养筋脉的作用。
⑤点法:术者用肘尖或拇指分别点按肾腧、环跳、承扶、委中、承山等穴以及腰臀部压痛点。 每个穴位点按数秒钟即可。本手法可调阴阳,和气血,并能起到缓急止痛的作用。
⑥捋法:术者运用手掌根部自患者腰部自上向下沿膀胱经走向施以推捋手法3遍。本手法可是经络疏通,气血调畅。总共操作时间约10-15分钟。
(2)治疗手法
①腰部拔伸按压手法:患者俯卧位,头颈肩部伸过床头。一助手呈蹲位在床头双臂绕过患者腋部至背部两手环抱固定患者,让患者两手分别紧握床头。另两助手分别双手紧握患者两踝部呈半蹲位。助手在向相反方向作对抗拔伸牵引的同时,术者立于患者一侧双手重叠用手掌垂直按压椎旁压痛点处。按压时嘱患者大口呼气,按压时力由轻到重,每次按压十至十五下后一直保持静止按住腰部,同时助手缓缓放松对抗拔伸牵引。每次治疗重复两遍。本手法多适用于X
线平片示椎间隙狭窄或左右不等宽,或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消失甚至反弓,伴有腰椎向后滑脱者。本手法可拉宽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椎间盘外压力,促使突出物还纳,扩大椎间孔。
②按腰后伸扳腿手法:患者取俯卧位,躯体伸直。术者立于健侧位,以一手掌根按压于病椎部,另一手臂托抱于患肢膝关节稍上方并缓缓上 抬,使其腰部后伸,当后伸至最大限度时,两手协调用力,以“巧力寸劲”做一增大幅度的下按腰部与上抬下肢的相反方向施力的快速扳动,扳动3—5次。本手法多适用于X线片示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消失甚至反弓者,椎间隙变窄或左右不等宽并腰椎向后滑脱者;CT示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者。
③腰部斜扳手法:患者侧卧位,卧侧下肢自然伸直,上侧下肢屈髋屈膝自然放于卧侧腿上。术者站立其面前,以一肘抵住其肩前部,另一肘抵于臀部。两肘同时协调用力,先做数次腰部小幅度的扭转活动。待腰部完全放松后略停片刻,然后施以“巧力寸劲”,做一个突发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常可闻及“喀喀”的弹响声。对于体型较肥胖者,可让一名立于患者臀部后,两手按住臀部,术者立于患者胸前,两手按住上侧肩部,同时作反向推肩推臀旋腰活动,操作时嘱患者大口呼气,每次操作7次。本手法多适用于小关节紊乱,腰椎失稳者,X线平片示脊柱侧弯;CT示椎间盘后外侧突出或与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粘连者。
④推腰扳腿手法:患者取侧卧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以双手使上侧下肢屈髋屈膝到最大限度时,旋髋数下,再在屈髋屈膝 到最大限度时向腹侧按压小腿数下,然后一手掌顶推患部腰椎向前,另一手握住踝部使下肢后伸,先转动髋关节2—3圈后顺势将髋关节在外展300位置下作后伸活动3—5次。本手法多适用于X线片示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消失甚至反弓者,椎间隙变窄或左右不等宽并腰椎向后滑脱者;CT示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者。
⑤屈膝屈髋施压外旋外展伸腿手法:患者取仰卧位,健肢伸直。术者站于患侧,一手紧握患肢踝关节,另一手紧握患肢膝关节,作屈膝屈髋到最大限度时, 用肘部按压患者小腿同时另一手按住对侧膝部,按压2-3次后,外旋外展髋关节后伸直患肢,连续重复2-3次。本手法多适用于X线片示腰椎生理曲度减小、消失甚至反弓者,椎间隙前后不等宽并椎体向前滑脱者;CT示椎间盘中央型突出较轻者。
⑥直腿抬高足背屈手法:患者取仰卧位,健肢伸直。术者一手握患肢踝关节,另一手握患肢膝关节,作直腿抬高至最高位时,再用一手臂托住患肢,另一手用力将踝关节背屈到最大限度,连续重复2-3次。本手法多适用于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和加强试验阳性者,神经根有粘连者。
⑦屈髋屈膝旋腰法: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患者旁侧,令患者双侧下肢并拢,并屈髋屈膝至臀部离床,一手掌托住腰骶部, 另用前臂按压患者双下肢膝部下方,下压同时,与托于腰骶部的手掌相辅左右旋转按压,按压6次。本手法多适用于腰椎向后滑脱或小关节紊乱,腰椎失稳者。
⑧屈髋屈膝蹬足法: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一手紧握患侧下肢踝关节后方,一手扶住膝关节上方,住使其在屈髋屈膝最大限度时,用力快速向下拔伸。重复3次。本手法多适用于CT示椎间盘后外侧突出或与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粘连者。
⑨对抗牵引牵抖手法:患者取仰卧位。助手立于患者头部,两手紧握患者腋窝以固定。术者双手分别紧握患者踝关节对抗牵引双下肢的同时作分别上下抖动活动6次。本手法适用于腰椎失稳者,X线片示椎间隙变窄者。
三、结束手法
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重复准备手法的动作后,再施以腰部拍击等整理手法,操作约10分钟。目的在于使因治疗而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加速血液循环,使神经根及周围组织水肿的吸收,以巩固治疗效果。
3.推拿手法治疗的禁忌症
①中央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或病情较重,需经手术治疗的患者;
②骨质增生明显,合并严重的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或椎弓峡部裂者;
③年纪过大,体质较弱,以及孕妇等;
④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结核、骨髓炎等患者;
⑤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
⑥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
⑦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四)练功疗法
1.按摩腰眼:取坐位或立位均可,双手掌对搓发热后,用力向下推摩到骶尾部,然后再向上推回到背部,可重复多次,发热有效。
2.左右旋腰:取站立位,两脚开立比肩稍宽,膝关节稍屈,两手叉腰,拇指在前,腰部自左一前一右一后作回旋动作,然后再改为右一前一左一后作回旋动作,重复多次。
3.五点式、三点式:取仰卧位,把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五个点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挺腰抬臀,腰背肌功能加强后可改用头部及双足跟三个点作为支撑点,继续进行功能锻炼。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避免疲劳和损伤。
4.飞燕式:取俯卧位,头转向一侧,两腿交替向后做过伸动作,两腿同时做过伸动作,两腿不动、上身躯体向后背伸,上身与两腿同时背伸,还原,每个动作重复10~20次。
5.姿态平衡疗法:
第一节:按摩腰部,两脚分开与肩宽,双手按摩两侧腰大肌,直至发热。
第二节:左右转腰双手叉腰,两脚分开同肩宽,向左转腰,还原,再向右转腰,还原,两侧轮流各10次。
第三节:向后踢脚双手扶住床头,足背绷紧,双足左右轮流向后踢各10次。
第四节:左右侧弯双手叉腰,两脚分开同肩宽,向左侧弯腰,还原,再向右侧弯腰,还原,两侧轮流各10次。
第五节:迎风摇摆双手叉腰,胯部依次向后、左、前、右方向摆动,再向反方向摆动各5次。
第六节:闲庭迈步双手叉腰,左脚向前,重心移向左脚,挺腰,坚持3秒,再把重心移回右脚,左脚尖向上,下压左脚,还原,两侧轮流各5次)。
四、西医治疗
(一)口服西药
1.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可以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或胶囊,胃部有疾病患者可以口服依托考昔。
2.有神经根性疼痛、麻木患者口服七叶皂苷钠片剂。严重者可以考虑静脉输七叶皂苷钠针剂,每天20mg。
3. 有神经根性疼痛、麻木较重者也可配合输注恩再适,神经节苷酯等以缓解症状。